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自然之花終謝,藝術之花常青:《“花無期·春常在”江衡個展》在西安開幕

時間:2023-09-07 21:45:22    來源:騰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旭歌 通訊員楊衛(wèi)


【資料圖】

圖/主辦方提供

9月9日,《“花無期·春常在”江衡個展》在西安崔振寬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7日。

此次展覽由西安崔振寬美術館、西安市水墨長安藝術博物館主辦,上海藝術所登協辦。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理論家楊衛(wèi)主持策展,西安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美術理論家彭德擔任學術主持。

展覽呈現藝術家江衡三個時期的系列作品,包括“花開花落”、“物語”、“我把身體分成像素碎片分給你”,作品涉及綜合繪畫和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

在江衡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有幾組彼此關聯的繪畫,可以說,把對科技手段的運用和物質材料的挖掘,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首先是《花開花落》系列作品,江衡在這批作品中借助現代數碼技術將像素放大,極力刻畫了骷髏、玩偶等物體的光鮮質感,以及花瓣層層翻折的隱秘細節(jié),使一些完全不同屬性的物質,在技術的統籌下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給人一種“真亦假時假亦真,假亦真時真亦假”的夢幻感。

由此,真實與虛幻的界限模糊了,主觀與客觀的意識也被顛覆。而這正是江衡的藝術觀念之所在,即通過以物攻物的方式,混淆真假問題的同時,喚醒人們對存在本身的思考。

被江衡命名為“假發(fā)”系列的作品,源于玩偶形象。

正是玩偶頭上絲絲如縷的假發(fā),其特殊的人造質感,引發(fā)了江衡對人類文明的思考。他聯想到貫穿于人類文明史中發(fā)際變遷的歷史,尤其是假發(fā)作為一種彌補缺失的手段,被逐漸轉換成一種審美裝飾物,其中隱含的真假難辨的因素,又使其深刻地看到了人類自我異化的過程。

于是,他把假發(fā)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從原來的實用功能中抽象出來,并再次借數碼技術加以提煉,催生出了“假發(fā)”系列作品。

有意思的是,當假發(fā)被轉換成藝術語言之后,就像油畫的筆觸、水墨的皴法一樣,從表現方式上獲得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這進一步延展了江衡的藝術觀念,即在一個網絡普及、信息爆炸的世界,到底是存在更真實?還是語言更真實?江衡用他創(chuàng)作的“假發(fā)”系列作品,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豐富的視覺聯想。

江衡近幾年來創(chuàng)作的《我把身體分成像素碎片分給你》系列作品,是《花開花落》等一系列作品中像素線索的延續(xù),亦可以說是把像素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更為抽象的提煉。

如果說《花開花落》系列作品仍在敘事,即通過新的技術手段講述一個“花無期,春常在”的古老話題,那么,《我把身體分成像素碎片分給你》則是將這個話題內化成了一種自在的語言系統。在這個語言系統里,現實社會中的所有一切,時尚也好,流行也罷,以至于欲望和權力等等,都被不斷放大的像素所支解,化為了烏有。

顯然,江衡是想借這些作品揭示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即自然之花總會凋謝,但藝術之花常青。

至此,關于真實性的問題,在江衡的作品中得到了藝術的回答,即相對于瞬息萬變的現實存在,語言的表達更加可靠,也更加真實。不過,語言的真實性,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與時俱進,隨著新技術手段的出現不斷更新。

只有這樣才能畫樹常青,才能通過藝術超越現實,獲得生命的長久與價值的永恒。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孫旭歌

校對 | 趙丹丹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