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云南有位農民文化“氛圍師” 他將聲音和靈感融入到民族文化傳承中

時間:2023-02-13 18:46:01    來源:云南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僅有20多歲的施甸縣擺榔彝族布朗族鄉(xiāng)擺榔社區(qū)的小伙子安紹榮就代表保山地區(qū)前往云南省參加全省農民文藝調演,他演出的《小翻身》《線雞擺尾》以出色的土著文化藝術視覺感吸引了觀眾,節(jié)目還云南省榮獲全省農民文藝調演優(yōu)秀獎。

那么40多年來,安紹榮到哪里去了?為此,帶著好奇,筆者再次走進擺榔這個具有全國特少民族的山谷里,尋覓這個從事民族文化傳承、營造農村文化氛圍的氛圍師。

當走進擺榔鄉(xiāng)擺榔洼時,問起安紹榮是否還在、是否還從事民俗文化傳承時?一個小孩主動說:“還在,每天都到小廣場去吹拉彈唱,活躍得很?!蓖瑫r,還主動帶我們去找安紹榮。今年已步入70歲的安紹榮,一直很活躍。就是這樣一個農民,他用一生的時間,把一些瀕臨失傳的嗩吶曲調進行整理、保護、傳承。在半個世紀的民俗文化傳承、保護與開發(fā)的過程中,他不僅成為了當地名副其實的嗩吶演奏的“專家”,還成為了本地彝族嗩吶演奏能手和代表人物。

在聊天過程中得知,安紹榮之所以選擇嗩吶演奏,是因為他的爺爺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嗩吶演奏人員。1980年,云南省決定開展一次民間文藝匯演。為配合匯演,施甸縣對當地曾經擁有的嗩吶演奏、三弦彈唱的《小翻身》《線雞擺尾》打歌進行組隊參展。從60年代到80年代,有很多歌詞、歌譜都失傳,沒有現成的書籍,他只有靠爺爺用口傳的方式傳授。他說“為了背下歌詞、歌譜,他走路時、干農活時以及晚上睡覺時都在默默地背誦打歌調、嗩吶調,用身心的細胞與全腦海的分子與民族文化小調融為一體。最終,他用毅力完完全全的記住了全部歌詞、歌譜,同時,還在現實生產生活中,以泥土的芳香味開發(fā)出新的詞調。經過兩個月的準備,他代表保山地區(qū)前往云南省參加全省農民文藝調演,以出色的土著文化藝術視覺感吸引了觀眾,節(jié)目還云南省榮獲全省農民文藝調演優(yōu)秀獎”。

自從參加云南省民間文藝匯演一舉成名后,安紹榮先后參加演出數幾千場,小到民間婚喪嫁娶,大到省、地(市)級文藝活動,都有他的身影。40多年來,安紹榮不僅對一些瀕臨失傳的曲調給予了保護、傳承,更成為了本地彝族嗩吶演奏的能手和代表。目前,他的民間文藝隊伍在當地的每個自然村都有人員。在保山市的農村,只要農村有婚喪嫁娶都有他活躍的身影,結婚現場是歡天喜地,他就是歡樂師;喪殯葬現場需要提升人氣,他就是氛圍師,就因為自己的活躍分子給群眾帶來和諧與歡樂的細胞。

如今,安紹榮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他說:“我先后也收過一些徒弟,但最得意的當屬本村安成華。安成華不僅學會了彝族全套樂器笛子、三弦、葫蘆笙、嗩吶全套、還會唱彝族打歌族調。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他的能力,已經可以出師收徒了。但心里仍然有許多的擔憂,彝族音樂傳承都是口耳相傳,學習難度大、時間跨度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現如今的年輕人都在為更好的生活而奔波,沉不下心來感受自己骨子里的文化,本民族的東西在被漸漸地淡化遺忘,傳承學習的人越來越少”。他還說自己收徒沒有門檻,只要有人學習,我都愿意教授,學多學少不重要,只要學到了就是好的;學生越多,傳播的范圍越廣,聚水成海聚沙成塔,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就越有利,也不至于全部都失傳。

如他所說,他就像一位守望者,靜靜地守護著萬千彝族文化中的這方樂土。雖然自己是滄海一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滴露珠,但他在等待著更多的年輕人來接觸、涉足自己傳承的文化。

人物梗概:

安紹榮,男,彝族,1954年生,云南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現居住于保山市施甸縣擺榔鄉(xiāng)擺榔社區(qū)。幼時受爺爺李自安的熏陶,先后學習了三弦、葫蘆笙、彝族打歌調、嗩吶全套調子等彝族傳統(tǒng)樂器。1978年后,又相繼拜爺爺李自安的徒弟李天文、安應文為師,學習吹嗩吶。特別是他傳承的“一口甜”方法——即演奏途中不會停止,而是運用獨特的換氣方法,使奏出的音樂連綿不斷,猶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同時他還創(chuàng)新在樂句與樂句之間采用“加花”手法進行傳承。

云南網通訊員段寶黎張應珊 攝影報道

關鍵詞: 民族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