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撫養(yǎng)棄嬰、捐助他人…80歲老人被稱為“最有愛心的母親”_全球速遞

時間:2023-01-31 06:37:52    來源:二三里資訊    

孝老愛親,乃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80歲高齡的孫愛蘭始終踐行著這一美德。孝敬老人,她盡心盡力;撫養(yǎng)棄嬰,她視如己出;幫扶他人,她無私奉獻。孫愛蘭被當地群眾稱為最有愛心的母親。曾榮獲陜西省第七屆道德模范、第九屆“榆林好人”。

撫養(yǎng)棄嬰,視如己出


(相關資料圖)

孫愛蘭,女,1942年3月生,靖邊縣張家畔街道金橋社區(qū)居民。

孫愛蘭一歲就失去了母親,從小在沒有媽媽疼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她深知母愛是多么重要。1980年的一天,一位婦女抱著一個嬰兒站在她家門口,說自己無力再養(yǎng)這個撿來的嬰兒,乞求好心人收養(yǎng)。已是三個孩子母親的孫愛蘭沒有拒絕,抱回孩子精心喂養(yǎng)起來。然而三個多月后,那個婦女再次來到孫愛蘭家,說她是孩子的親外婆,想接回孩子。雖然萬般不舍,但在孩子外婆的善待保證下,孫愛蘭還是忍痛將孩子還給了家人,并在后來的日子里一直關注著這個孩子的成長。

1984年7月,孫愛蘭在水渠里發(fā)現了一名健康的棄嬰,她在抱回家撫養(yǎng)的兩年多時間里不斷尋找其親人。兩年后終于打聽到孩子的父母是吳起人,她便背上孩子、帶上干糧,開啟了艱難的尋親之路。山一程,水一程,經過多番打聽,終于見到了孩子親生父母。孩子的家人后悔不已,緊緊握住孫愛蘭的手久久不愿松開。兩年多的養(yǎng)育之恩,換來了孩子一生一世口中的“媽媽”,現在還經常來看望孫愛蘭。

1985年6月12日,有人又將一名女嬰悄悄放在她家門口。人到中年的孫愛蘭再次當起了全職媽媽,一口飯、一袋藥、一件衣,含辛茹苦的撫養(yǎng)孩子一直到大學畢業(yè)并走向社會。孫愛蘭給孩子起名“添甜”,她說自己有三個兒子,這個女兒的到來,給她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甜蜜,也希望女兒的未來甜甜美美。如今孫愛蘭的女兒已結婚生子,她把母親當初給她的寵愛,變成了她對日益衰老母親的悉心照顧。

孝敬老人,用愛陪伴

1988年,孫愛蘭父親患病后臥床不起,哥哥在縣城上班忙于工作,姐姐遠嫁西安,照顧父親起居的重擔就壓在了孫愛蘭一個人身上。她一個女人既要照顧子女,又要服侍老人,每日三餐,喂吃喂喝,床前盡孝,直到老人離世。哥哥姐姐感到很內疚,她說:“咱是一家人,你們有難處走不開,我盡孝也是一樣的?!?/p>

2001年,孫愛蘭九十多歲的公公不慎摔癱,臥病在床,其他兄弟忙于工作,無人照料。她對丈夫說:“人老戀故土,咱們回老家伺候爸吧?!彼驼煞蚺e家搬回鄉(xiāng)下夜以繼日的堅守了三年多,一直照顧到老人安詳離世。

幫扶他人,無私奉獻

1990年起,孫愛蘭靠著平時的節(jié)儉,省出來的錢一直捐助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2010年,她出版了長篇小說《環(huán)子》,將所售4000多冊的書款全部捐給了一名身患尿毒癥的孤兒。2018年,她將自己歷時8年走遍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她人生的第二部書——《天涯樂游》,印刷后全數捐給了養(yǎng)老院的老人。

孫愛蘭還組織有剪紙?zhí)亻L的殘疾人成立了靖邊縣塞北巧手剪紙協會,幫大家設計作品、開拓銷路,為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收益,并幫助他們建立了自信,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孫愛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用真心感動著身邊的人,用熱心溫暖著身邊的人,她說:“自己只要身體還行,就一定要幫助他人,奉獻社會,將孝老愛親的家風一直傳承下去”。

關鍵詞: 傳統(tǒng)美德 視如己出 無私奉獻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