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春風又綠獨龍江| 傳習民族文化 將怒江大峽谷的聲音唱向世界

時間:2022-04-12 17:41:00    來源:云南網    

“我在花開的六月,和你看山花爛漫。我用一千朵野花,為你做花的衣裳。我要唱,唱落那月亮,把它掛在七蓮湖上,我要在,花和湖水間,為你歌唱地老天荒……”怒江大峽谷的安靜讓聲音傳遞得很遠,距離小慧傳習館還有幾十米,一首結合了怒族傳統音律與流行樂表達方式的《七蓮湖》便傳入耳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xiāng)老姆登村,江曉春和妻子春麗曉慧創(chuàng)建的民族文化傳習館無人不知。

傳習館位于村子正中,竹編裝飾的二層小樓正對怒江大峽谷,近處是自然形成的龍?zhí)端?,遠處云霧飄渺之下,則是頗具地理辨識度的皇冠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怎么能沒有好的音樂?受父親影響,自幼喜歡音樂的江曉春自2000年從事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以來,就一直有著要做怒族文化、怒族音樂的想法,為此,他和妻子背上行囊四處搜尋散佚在怒江大峽谷里的各民族音樂,甚至從怒族的古老族譜里尋找線索與靈感,試圖還原最純正的少數民族歌曲。

2006年,他寫出自己的第一首完整怒族歌曲——《怒族酒歌》,一經彈唱迅速風靡怒江,至今仍是怒族人最愛的曲目。面對該曲以不同方式走紅,卻因民族元素太盛而導致創(chuàng)作者常常被遺忘的現象,江曉春笑說:“我的作品被唱出峽谷,沒有出處不重要,為后世留下多少傳承才是我們的價值所在?!?/p>

2015年,夫妻二人拉上同樣喜歡音樂怒江青年鄧福生、阿衣木此成立了以怒族和傈僳族的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相結合為主要創(chuàng)作方式的木火樂團,試圖以現代的方式呈現怒江流域多民族融合的經典音樂。此后,樂團迅速走紅,多首代表曲目成為影視作品配樂并獲得了國際音樂市場的認可。完成國家藝術基金合作項目,在上海音樂學院做演出展示并與上海梅隴非遺中心合作舉辦了“聽見怒江的聲音”專場,負責紀錄片《落地生根》的電視版及電影版全片創(chuàng)作配樂并作為表演嘉賓參加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甚至與格萊美音樂大師同臺交流演出,為怒江聲音走向世界搭建舞臺。

“怒江的民族音樂是與我們生息與共的,在怒江生活了世世代代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創(chuàng)造的。所以在我們的音樂被外界更多人認可的同時,需要更多人加入進來,傳承和發(fā)揚它們?!睘榇?,2020年11月,夫妻倆用家中老宅,以妻子的名字開起了小慧傳習館,想將這一隅之地打造成為學習、傳承和展示峽谷內各民族音樂、舞蹈、樂器的一個平臺。

白天,利用農閑等時間,夫妻二人免費招收想要學習傳統民族歌舞的村民。從村干部到客棧老板,從駐村工作隊員到邊境警察,不大的傳習館成為了一個多語種交流,多行業(yè)音樂互動的窗口。夜晚,則辦起了具有展示性質的歌舞表演,到今年4月9日,傳習館已經進行了66場次的演出。

江曉春說:“歌曲是文化的翅膀,我們的音樂就像土地里面長出來一樣,是有傳承的。我們不僅是想教授音樂和歌舞,更是想要傳授我們的文化,比如達比亞(怒族傳統樂器)從3弦到4弦的變化,表面上看是旋律范圍的擴大,其實也與我們怒族人的生活遷徙息息相關?!睘榇?,夫妻二人在專輯《怒之器》的里創(chuàng)作了一首特別的《怒族六十四代家譜》,希望以此喚醒人們對民族文化之根的傳承。

在火塘邊靜靜挑揀著柴火的妻子曉慧在談到文化傳承時顯得更加興奮:“我們特別喜歡去學校這一類的地方表演,暑假里我們都會有針對中學生的傳承課程,希望把美好的音樂的種子種到孩子的心里?,F在,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間也并不太平,槍炮化解不了的東西,也許音樂可以?!?/p>

交談間,在一旁練習著獨獨麗(怒族小短笛)的學生們不時也會自發(fā)唱起合唱。在這個碧羅雪山之上的老村落中,音樂一直是寫書和表達向往遠方的一種方式,苦了累了就會把音樂拿出來聽一聽唱一唱,正是怒江少數民族樂觀,熱愛生活的最好體現。

從情歌、酒歌、茶歌開始,江曉春夫妻的創(chuàng)作從生活化的事物入手,音樂早已是信手拈來。采訪現場,他們不止一次地唱起歌來,那悠揚的歌聲和火塘的煙霧一樣,在傳習館里經久不息?!拔覍ψ鲆魳泛芸量蹋皇赘杩赡苄枰獌扇耆ゴ蚰ニ?。就像參加聚會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我希望我們所有做出來的東西都是精品,能夠讓我們的文化更好地融入中華大家庭里面,百花齊放?!?/p>

“今年年初,我們還收到了迪拜王室的演出邀請,由于疫情暫時不能成行。不管在哪里,音樂會自成圣地,在傳習館自彈自唱時,我們的聽眾還有對面的皇冠山和滿山的云霧。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

云南網記者吳沛釗

關鍵詞: 民族文化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